核心提要
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资源,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确保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太阳能、先进装备等千亿级产业群。
5年建成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常州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用5年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信心百倍。
围绕凸显产业特色、确保经济发展量质并举,高新区全力推进专题园区建设,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了天合光能、华润包装、千红制药等一批品牌规模企业,确立了“两主(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四新(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两特(汽摩配、工具)”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加快自主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0家,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22名。建成以创业中心综合孵化器为龙头,创意、生物医药等9家专业孵化器为骨干的孵化器网络,三晶信息技术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乡镇街道创办的国家级孵化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占全市总量的近40%,列全省县(市、区)级第2位。今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账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开发区前列。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列入全市重点的31个项目开工率超过90%。创新型园区加快建设,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4个专题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
GDP目标: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1200亿元
“未来5年,常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科技进步贡献率65%,努力争先进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戴源表示,高新区将着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方面,将抓住“两主四新两特”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五年内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实现25家以上企业上市,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4个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确保对全市的贡献份额大幅提升,做全市跨越发展的“顶梁柱”。
科技创新方面,将抓住企业、人才、资金、政策、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数量,确保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0家,5年内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500名,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做全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全力推进两大重点
高新区已迅速行动,确保年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4亿元,其中工业投入309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完成注册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当前,正全力推进两项重点工作:
一是集中力量抓投入,服务跟踪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东风汽车、华润包装等24个重大工业项目投入超137亿元,诚通物流、丰臣国际广场等11个重大服务业项目投入超72亿元,天合国际学校等10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投入超59亿元;全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全年争取新增股改企业20家,上市企业5家。
二是千方百计育产业,确保天合科技500MW等在建项目年内竣工,光伏产业园产能达到2GW;完成创意步行街规划,确保基地C、D、E大楼年内主体结构封顶;完成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中以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抓好高企申报和人才引进工作,确保新增40家高企,引进35个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3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小贷公司建设,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服务创新创业。
同时,高新区在大力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创新社会管理等重要方面,也都正在酝酿一系列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