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创新型园区建设
社会事业
城乡建设
新农村建设
五年决战,三年攻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日前,区委、区政府正式出台了全区经济发展、创新型园区建设、社会事业、城乡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五个“三年行动计划”,为全面完成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这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分别由区经发、科技、农林等部门负责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关部门立足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力求做到目标清晰,措施扎实,行动有力。
“创新四园”高新含量超6成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只争朝夕。常州高新区日前出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创新发展,自今年起至2013年,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大园区基本建成重大项目与重大载体建设项目31项,完成总投资489.7亿元。
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常州高新区新兴产业专题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紧紧围绕要素运筹、产业运行、市场运作三大环节,以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互动、衔接市场拉动及其相互联动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有效集聚,达成产业价值链攀升为重点,切实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2011年至2013年,四大园区基本建成重大项目与重大载体建设项目31项,完成总投资489.7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新批和新办超亿美元项目5个左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及省软件企业12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省口径)60%以上,累计上市企业15家左右。
围绕这一系列目标,常州高新区为“创新四园”确立了发展“路线图”:
光伏产业园壮大规模
以天合光能的晶体硅太阳能组件制造为核心,完善产业链配套,推进光伏产业链后端系统集成、电站运行等服务业项目,关注光伏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引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新技术项目,力争再引进1至2家国内外知名光伏企业,壮大产业规模。2013年建成天合光能3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光伏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与载体8项,完成总投资208.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创意产业基地突出特色
以环球恐龙城为核心,重点培育产能达1000分钟以上的动漫企业,建成以恐龙为主题的动漫产业联盟;以严肃游戏开发为主要内容,重点形成以暴雨、金刚、游龙、炮炮兵等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加快推进游戏企业产品研发和运营,带动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的发展;以互联网信息服务为突破口,整合泛亚、四海商舟、化龙巷等核心企业形成合作联盟,带动互联网相关产业拓展。培育银河动漫、赞奇、泛亚等10家超亿元规模企业。2013年基本建成东经120创意步行街、中科院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与载体7项,完成总投资1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集聚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加大生物技术药物及试剂、小分子药物、医疗器械及设备等成熟产业引进力度,实施生产拉动发展,把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国内一流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2013年基本建成紫龙药业、珠海亿邦制药、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等重大项目与载体11项,完成总投资107.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新能源车辆产业园确立先发优势
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军企业、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加快建成混动和纯电动公交客车、电动公用工程车辆、小型电动乘用车、电动摩托车、动力电池成组及相关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把新能源车辆产业园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园。2013年基本建成东风汽车、星宇股份产业园、高博锂电池材料、帝盛房车等5项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55.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社会事业力推四大工程
围绕打造“优质的教育卫生,先进的人口计生,群众性的文化体育”这一目标,常州高新区出台“社会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按照行动计划,今后3年高新区社会事业工作将围绕4大重点展开:
一是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工程。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教育资源高位均衡集聚区,建设教育国际化先导区。到2012年,达到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标准;2013年,建立完整优质的高新区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市定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比例达85%,学生、社会对学校满意度在90%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是实施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工程。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规范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新卫生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市领先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达1.9名。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平台推进工程。高起点规划,建成区文体活动中心,推进全民健身示范点建设,完善文体设施。拓展服务内涵,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和覆盖村、社区的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发展文体特色团队,促进文体队伍建设,构建完备的文体服务网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平方米/人。
四是实施人口计生惠民工程。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优质服务率达95%以上,孕前-围孕期保健率90%以上,奖励优惠政策政府兑现率达100%。
打造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
打造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常州高新区加快建设步伐。尤其将加大对北部新城核心区、国家森林公园、天合太阳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江大道商业区、府西飞龙宜居区、龙城文化创意区、新能源车辆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及城市交通、城市水利、社会事业等重点工程建设力度。
未来3年中,高新区将以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和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全面启动七大行动:
城市交通
建成快速道路交通体系,2012年建成泰州公路过江通道连接线、西绕城高速,完成新建高速公路28.1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2.7公里;2013年完成建设122省道和238省道等28.4公里干线通道,省道里程达77.2公里。完善骨架主干道路路网,到2013年累计完成22公里南北主干道建设,13.6公里东西向主干道建设,骨架道路系统网基本成形。加密次干道支路路网,到2013年累计建设56公里次干道和支路,保障城市居民出行畅通、便捷和安全。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建立安全、快捷的现代公交网络;围绕“一环二十四景”建设高新区旅游公交线路,形成环状旅游线。
城市水利
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景观的要求,建设以北部新城水利配套为核心的保障防洪、生态循环、景观提升水网格局。2012年启动20.6公里新孟河扩宽建设,2013年前完成以肖龙港为主轴,东风河、省庄河、桃花港为辅轴的长江至沪宁高速的引排通道,完成王下河与老澡港河西支连通等一批东西向引排生态通道。
城市功能
新建配套污水收集管网93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完成220千伏新龙变、电子园变扩建工程和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生物医药园、光伏产业园、新北工业园等园区配套电网建设。促进城乡照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扫除照明盲区。新建应急救援灭火中心和孟河、罗溪两个消防泵站,完成魏村消防泵站扩建工程。
环境提升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监管,推进“禁燃区”建设,3年内建成2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到2013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比2010年削减10.92%、11.1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6.74%、8.96%。到2013年,道路“白改黑”累计完成改造66公里,改造面积134万平米,道路环境提升面积约203万平米。实施新建道路绿化、门户道口绿化、绿色通道工程,提升城市出入通道绿化环境;公园增绿,完成常州国家森林公园、月星公园和26公顷三江口公园建设;街头绿化,启动建设录安洲生态区和一批乡镇公园等休闲绿地。3年累计新增绿地189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城市形态
北部新城重点推进一心两轴两带五大综合体,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际风情街建设,加快五星级酒店建设,到2013年建成8至10家五星级酒店。做强创意、光伏两大新兴产业园区,滨江产业综合片区重点提升新北工业园,尽快形成春江新镇区,逐步增强港口物流的集疏运和配套功能。空港产业综合区配合机电装备产业,加快生物医药和新能源车辆两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提升薛家新镇功能和品位,尽快形成罗溪新镇区,逐步改善汤庄社区的民生配套工程。
城市管理
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通过楼宇照明、建筑立面出新、临街店招改造、空调室外机整治、沪宁高速广告招牌整治等工程实现市容市貌的综合提升。
城乡统筹发展
到2013年,累计改造镇村道路200公里,新建县乡道路20公里,改造30公里,危桥改造60座,建设15座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率,力争农村污水管网覆盖率80%。完成燕兴新村、河海新村、兰翔新村等老小区整治和柴支浜、雁荡河等水环境整治。每年建设4000套公共租赁房,3年合计建筑面积约60万平米。
GDP突破860亿元
率先发展,争先进位,常州高新区路径明确、目标明晰:以促转型为主线,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强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60亿元。
未来3年内,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四大目标包括:
经济总量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60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2万元(2万美元),年均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达10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25%。
产业结构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3年突破36%,达300亿元,其中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先进制造业发展,到2013年,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两大支柱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比超过8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上升3个百分点以上,突破50%。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突破6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90分。
技术进步支撑能力
创意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车辆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获得突破性进展。到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企业15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百万人口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突破300件,百亿元GDP发明专利授权数力争达到1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持续发展能力
有效投入进一步扩大,到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投入15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入1000亿元以上。实际到账外资累计30亿美元以上,近亿或超亿美元投资项目达15个。人才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3年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2万人,新增高层次人才1500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达到280人。资源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年均下降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2%。
“新农村建设”强化五项工作
“产业兴农业、环境美农村、政策惠农民”,常州高新区将用3年时间,力推“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3年目标: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更完善,建成一批高水平农业园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
5项工作: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完成“万顷良田”工程2.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3万亩,建成标准设施农业园区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作物品种优化、产出效益提高、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
农村环境显著提升
稳步推进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德胜河以西74个村,按照各村布局情况,因地制宜、制订规划、分步实施村庄整治工作,基本达到村、组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德胜河以东24个村,按照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和河塘净化要求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大力推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改革富民、增收富民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60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000人以上;积极探索全区社会保障一体化,健全老年农民保养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低保、弱势群体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区级慈善和重大疾病康复机构,全面推行家庭财产、农业保险。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按照农村集体资产“股民化”全覆盖的要求,2013年全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3年内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
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村级班子坚强有力,80%的村干部成为“双强型”干部,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村风民风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