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务部取消欧盟硅料双反看后期光伏产业链走势
来源:gzz1 /
阅读次数:1454 / 发布时间:2018-11-01
【
大】【
中】【
小】
10月31日上午商务部公告称:自2018年11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终止实施。
目前欧洲在保持开工和出货的企业主要有两家:德国的Wacker Chemie AG和挪威的Elkem,下表总结了两家企业的产能情况,可以看出,基本在未来一年,两家企业都没有扩产的计划,而且这样的产能相比国内30-35万吨左右的产能,在供应规模上的影响相对较小:
图1:Wacker(德国)和Elkem产能情况
但是海外硅料,尤其是瓦克和OCI一直是中国单晶致密料的重要海外供应商,其中OCI在年初和隆基等单晶龙头企业刚刚签订了大额的长单。商务部此举对于国内单晶上游无疑是利好,由此预计单晶上游的瓶颈会提前解锁,对于单晶全产业链的价格形成向下的拉力。并且市场窗口会在11月份得到体现,随着国内单晶致密料产能的释放,单晶在未来对多晶的冲击和竞争压力会持续扩大。
从成本上看,下图总结了2019年主要硅料企业在成本梯队中的位置,企业Wacker处于中高层级,成本属于劣势项。但是在2018年的Q4以及2019年的Q1,在国内新投产的致密料产能处于爬坡状态下,瓦克这部分产能的价值会得到一定的显现。从数值上看,瓦克的成本约为63-65元,免除税收以后销售价格可以在80元左右,略低于当前的致密料价格。
图2:硅料产业企业成本梯次
具体到量化层面,瓦克的产能利用率在2017年保持在90%,但是2018年Q3瓦克公告的rev同比下降了49%,在考虑硅料跌价等因素以后,可以推算瓦克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到了60%。如果假设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单季度瓦克还能增加供应量约为4500吨,支撑1.3GW的单晶硅料需求。下图总结了2017年Q1以来,中国本土硅料供应(致密料)和中国企业需要供应的终端单晶需求的缺口。不难看出的是,2017年和2018年初,海外进口支撑了很大比例的国内单晶产出(硅片和电池产能基本没有制约)在531以后的Q3-2019年Q1,终端单晶需求和上游本土单晶硅料供应缺口随着中国企业的技改,逐步会从4GW缩小到1GW,因此在这个节点上瓦克的1.2-1.5GW供应可以解决50%的缺口,对于2018年Q4和2019年Q1致密料的价格走势带来比较明显的向下拉力。
图3:国内致密料和下游需求平衡分析
聚焦到短期的硅料市场,根据PVinfo最新一期的市场调查数据:上周硅料价格如预期续跌,国内菜花料均价小跌至每公斤76元人民币,考虑因部分硅料厂不敷成本,后续供应量因检修或停产而减少,短期菜花料低价应不至于破底,价格能有所支撑。至于致密料主流价格则持平在每公斤85元人民币左右,但与上周相比高低价则有些微下滑,估计致密料在单晶硅片调降后,11月仍会是缓跌走势。海外硅料价格则因海外硅片厂开工率不佳,实际成交不多,买卖双方都很被动,价格区间拉大。本周价格约在每公斤9美金左右,低于9美金的价格也时有所闻。
从供应结构上看,据Bernreuter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了15.9万吨多晶硅,总供应量达39.2万吨。其中,近半数来自韩国,德国也分得三成市场。国内光伏市场最终目标是摆脱对多晶硅进口的依赖。与自给率普遍达到60%以上的其他光伏产业链环节相比,现阶段,高品质多晶硅料市场进口份额依然可观,从国内多家光伏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和技术改造也可见一斑。瓦克多晶硅业务在三季度的总销售为1.735亿欧元(1.9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3.41亿欧元骤跌49%,相比第二季度的2.421亿欧元仍低28%。瓦克方面称,销售额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晶硅产量的大幅下降和平均价格的下滑。但瓦克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产能投产时间较早,因此成本相对较高(如上图2),因此在短期内,商务部此举可以解决国内单晶上游供应的问题,长期看,单晶的成本竞争力还是要依赖国产硅料产能的释放。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公平贸易工作站
2018年11月1日